当前位置:引导力社会在印度抗中神剧里,我们变成了被手撕的“鬼子”
在印度抗中神剧里,我们变成了被手撕的“鬼子”
2022-12-05

原标题:在印度抗中神剧里,我们变成了被手撕的“鬼子”

印度电影里,一个印度人

可以吊打几百个“中国鬼子”

最近,《印度日报》的一条新闻,看得人虎躯一震:

Ajay Devgn 是谁?查了一下,这位大叔是印度战狼片专业户,近年来连拍6部战狼题材电影,堪称“印度吴京”。其中,大叔的代表作《辛格》,就是一部讲述中印冲突的神剧。

〓《辛格》海报

历史上,辛格确有其人,而且在印度人眼里,他是战斗英雄——传说在1962年那场著名的中印边境战争中,辛格一人率领20人抵抗了数百人的进攻,最后英勇牺牲,获得了印军的最高荣誉。

而Devgn大叔演绎的《辛格》,忠实地再现了印度的这个传说,也让人们认识到,手撕鬼子,裤裆藏雷这种桥段,绝不只是横店的土特产。

剧中,中国军队的子弹,一颗都打不到英勇的印度士兵;而只要辛格老哥一举枪,空中的战斗机都能给你打下来!

影片的最后,可能是特效预算不够用了,导演暂时关闭了锁血模式,让辛格上去和敌人拼刺刀。不过,这也难不倒我们的主角。只见他在敌人的包围之中,以一敌千,徒手演绎了一出不需要道具的开挂名场面。

在印度,像《辛格》这样的抗中神剧还不少。而它的鼻祖,就是拍摄于1964年的影片《严峻的现实》,这个讲述1962年中印战争的电影,正是印度文艺界在政府授意下拍摄的。

〓《严峻的冲突》海报

此片一出,就奠定了之后“抗中神剧”的一贯叙事模式:印度,一个热爱和平的国家,人民安居乐业,业余时间喝喝茶,撩撩妹,岁月静好。而就在此时,中国“悍然”对印度发动攻击,印度军人拿枪自卫,而且通常是十几二十个人,面对成千上万的敌人。

然后,就是敌人被团灭,而印度军人毫发无伤的场面。可惜那时还没什么特效,不然,我相信徒手撕坦克,板砖灭航母 这样的剧情,还是可以整一下的。

不过,此片最令人印象深刻的,是片中的中国军人长这样:

别说,我看的时候非但不觉得愤怒,甚至有点想笑。还真没想到,有一天,我们也能成了别人电影里的“鬼子”。

而印度军人,长这样:

说中国人长得龌龊猥琐也就算了,毕竟这是个印度片子,但问题是,这群“中国鬼子”还操着一口越南语,这是什么情况?

原来,当时导演找的这群群演根本不是中国人,而是越南人!

2018年,印度又新拍了一部讲述1967年中印冲突的片子《帕尔坦》。肉眼可见的是,这部在豆瓣上喜提3.3分的大片,走的还是40多年前的套路。

里面的中国军人,长这样:

依然是一副标准的“鬼子”形象。

和印度军人站一起时,身高这样:

而印度军人和中国军人对视时,颜值这样:

40多年过去了,最大的进步就是从黑白变成了彩色。

抗中神剧还有一个特点,就是导演们对“中国”的理解,一个比一个脑洞更大。

在刚刚提到的《辛格》一片中,中国军队出现那一幕,我就惊呆了:

不是说好了,是印度和中国打吗?这些日本鬼子是哪来的?群演走错了片场?

而在另一部"抗中神剧“兼害死人的标题党《第三次世界大战》中,审问印度军官的中国军官,得意洋洋地在黑板上写下了据说是“中国”的两个字:

同一部片子里,严刑拷打失败后,中国方面决定对印度军官使出美人计。于是,一个身穿PDD包邮护士情趣制服的妹子出现了。

但问题是,这妹子长得,好像也不是很像中国人,至少不是特别符合中国当下对“美女”的定义……

但这些都不是最致命的。维基百科上的资料显示,1962年中印冲突,最后是中国在取得绝对优势的情况下,主动宣布停战。同样,1967年中印冲突,也以中国获胜收场。

〓维基百科上1962年中印冲突的相关内容

网上有个段子,讲述中印之间的军事实力差距:苏联士兵说,不能再退了,后面就是莫斯科了;中国士兵说,不能再往前了,前面是新德里。

但不少“抗中神剧”却扭曲历史,硬说印度战胜中国,还是以少胜多。虽然荒唐,但没关系,只要印度观众爱看就行啊!虽然打了败仗,但精神胜利大法不能少。因此,不少抗中神剧,在印度的票房一片飘红。

在这样的情况下,不用怀疑,如果加勒万河谷冲突被拍成20个印度士兵团灭水浒108将的大片,在印度也会一样叫好叫座。

阿米尔汗在中国是巨星

印度网友却骂他“印奸”

印度是货真价实的电影大国,每年可以一口气推出2000多部电影。在这个数字面前,一年生产800多部电影的美国,都要低下高贵的头颅。

〓一部真正的印度电影,怎么能少了歌舞镜头?

说到印度电影,大概不少人会想起《摔跤吧,爸爸!》、《贫民窟百万富翁》这样的宝莱坞大片。但事实上,印度可不止这一个“莱坞”,除了宝莱坞,还有考莱坞(Kollywood)、托莱坞(Tollywood)和莫莱坞(Mollywood)等几个南印度影视基地。

相对来说,宝莱坞电影走的是精英路线,而南印度电影更像是为普通人量身定做的。在印度电影市场上,南北之争一直存在。

对不少底层印度观众来说,他们走进电影院,就图看个爽。因此,像阿米尔.汗这样的宝莱坞明星,试图通过电影去揭示一些根深蒂固的社会问题,底层观众并不买账。他们甚至觉得,阿米尔汗外扬了印度的“家丑”,咒骂他是“毒蛇”,并对他发出死亡威胁,让他“滚出印度”。

〓印度民众焚烧阿米尔.汗的海报

相反,南印度电影一人干翻10辆坦克,一言不合就让汽车满天乱飞的风格,却很得底层观众的欢心。

从地理位置上来看,印度的软件中心就在南印度。近水楼台先得月,南印度电影里的各种特效,或许5折批发价就能拿到,而导演也从来不吝啬这点预算——只要观众爱看,别说撕坦克,就是印度队长徒手接核弹,都能给你整出来!

牛顿:打扰了,印度不归我管